2025年4月10日至13日,由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主办的第十八届“面向2035的外语专业变革与发展”高级论坛在青岛隆重举行。本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转型与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机遇,吸引了全国近百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教师代表参会。外国语学院徐文雅老师作为代表参会,与业界同行共探外语教育创新发展路径。
论坛开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中国海洋大学校领导及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有中教授分别致辞,强调外语教育需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深化跨学科融合,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技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主论坛环节,复旦大学高永伟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为主题,提出“AI+外语”教育模式需打破学科壁垒,强化实践能力;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则从区域国别学视角,探讨了外语专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创新方向。
在平行论坛环节,徐文雅老师重点参与了“理工类高校外语专业变革与发展”专题研讨。天津大学王立松教授以“GenAI驱动下外语学科的转型路径”为题,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区域国别学结合的实践经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毛浩然教授以“第三只眼看外语: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增长困境与创新突围”为题,剖析了理工类院校外语专业在学科评估、师资建设中的挑战,并提出通过课程重构与技术融合实现破局。徐文雅老师结合我校工科特色,就“外语+工程”跨学科课程设计、AI技术赋能教学资源开发等议题与专家深入交流。
此外,徐文雅老师还参与了“数智教育时代的外语教师发展”、“外语学科交叉融合与人才培养”等圆桌讨论,系统学习了生成式AI工具在教学设计、学术研究及评价改革中的实操策略。她表示:“此次论坛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前沿理论与技术落地的双重启发,尤其在智能技术本土化应用、跨学科课程开发等方面收获颇丰。未来将结合学院实际,推动‘外语+技术’特色课程建设,助力学生提升数字化时代的国际竞争力。”
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始终紧跟教育技术革新趋势,此次参会进一步明确了“技术赋能、特色发展”的改革方向。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探索外语教育智能化、专业化转型路径,为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